找到相关内容10441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道德代替宗教是道德信仰的确立

    ,二是“设为礼乐揖让以涵养理性”。梁氏著名的“理性早熟”与“伦理本位”说,即出于此。此二说现今仍值得深究。梁氏坚信孔子儒家有一种内在精神,即相信人都有理性,人类可以信赖人类自身。而这正是宗教所没有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73681120.html
  • 水月法师的因明成就——心气沉定 深入论藏

    自1931年许地山发表《陈那以前中观派和瑜伽派之因明》以来,所仅见的一本全面讲解、研究古因明的著作。   水月法师的因明成就并非举世皆知,至少在大陆的学者中多少年来鲜有人知,我相信,由水月法师书写的...

    郑伟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51081341.html
  • 唯识学的特质

    阿僧祗劫,通过资粮位、加行位、通达位、修习位、究竟位五位。初发菩提心后,在资粮位修依闻思智,修习四摄六度,能对唯识的性和相,深学地相信和理解;在加行位,依于定境修习四寻思、四如实智,能逐渐制伏和断除所取和...

    常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93681506.html
  • 格物与致知——论湛王之辩兼析心学的义理规模

    本心得以触机呈露作积极有力的助缘.若全无此悟前之真积,人又凭甚麼相信在实存生活中乍现乍灭的本心必会有那傥来一悟.并且在甘泉看来,立志,觉悟本心,扩充存养以至跻身圣域本是心学的一个整体的奋斗历程,此中在...

    郑宗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4781608.html
  • 世界各国佛教发展与中国佛教的关系(2)

    曹洞宗是以***和沉思的修行以达到开悟。两个宗派都是尊崇佛陀以心传心直接由师又传承弟子的方法,相信众生皆能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原本佛性而开悟,临济禅的弟子较苦行。曹洞宗注重教导道德上的戒律及菩萨为解救众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3281886.html
  • 佛教的经济理念与中国历史上的佛教经济问题之审视

    象冲向佛陀。佛弟子相信佛陀乃人龙道尊者,象必降伏。诸外道则认为象力胜於人。遂积敛金钱共赌胜负。“醉象遥见佛来,奋耳鸣鼻大走向佛。阿难怖惧恍惚不觉人佛腋下。佛语阿难:‘汝向三闻无...

    周齐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1982101.html
  • 康巴千里供万僧(下)

    参差不齐地突出一些青山翠峦,煞是鲜明好看!想刚到成都时,还希望花点费用、时间去峨嵋山顶看不一定会出现的云海,现在竟是"看来全不费工夫",真让人觉得凡事随缘不必勉强,能够看到、得到的,自然会有因缘,相信...

    徐荣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2582114.html
  • 佛教戒律学:第十三章 戒行论

    正确,再从部执的关系上深刻了解它的真意,最后结合到瑜伽菩萨戒求得实践上最高的指导原则。在这样的基础上,我们相信,一定可以建立起健全、通彻,而又能使僧团适时新生的现代律学。”(30)   吕氏此议,实际...(参数)是合理的,慢慢会带动其他的人或团体朝同一方向努力,整个佛教就会重社同戒律了(有序)。依这理论,吾人相信只要有人不断努力,“守戒重律”的风气是必能形成的。此理论可参:(德)赫尔曼·恰肯著《协同学...

    劳政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4882147.html
  • 学佛回忆录(四)

    一点红,他们说她已结过婚,令人真难相信。追问之下原来印度习俗女孩结婚只行婚礼,等到成年再过门,眉间没有红点的女孩,才是未婚的小姐。不过大都市里的女孩,为了美也在眉间染上红点或其他色彩的点,就不一样了。...

    朱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24382387.html
  • 慧远大师——西方净土的早期信仰者

    现实社会的净化,全在于人的意识的净化,大乘佛教教人们相信可以实现以“净心”建立“净土”。此经在西晋时还有竺法护、竺叔兰的两个译本,至姚秦鸠摩罗什、唐玄奘也都有重译本。在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阶层中,该经流传...

    谢路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40282435.html